内科学 血液系统笔记

贫血

  • 诊断标准:

    • 男性:HB<120g/L,RBC<4.5×1012/L,HCT<0.42
    • 女性:HB<110g/L,RBC<4.0×1012/L,HCT<0.37
    • 孕妇:HB<100g/L
  • 分类:

    • 按HB浓度:

      • 极重度:<30g/L
      • 重度:30~59g/L
      • 中度:60~90g/L
      • 轻度:>90g/L
    • 按形态:

      MCV MCH MCHC 常见疾病
      正细胞性 80~100 27~34 32~35 再障、溶贫、急性失血性贫血
      大细胞性 >100 >34 32~35 巨幼贫
      小细胞低色素性 <80 <27 <32 缺铁贫、铁粒幼、地贫、慢性病贫血

缺铁性贫血

  • 铁=功能铁(血红蛋白铁+肌红蛋白铁+转铁蛋白铁+其他)+储存铁(铁蛋白+含铁血黄素)

  • 铁的吸收部位:十二指肠、空肠上段;吸收形式:Fe2+

    VB12:回肠末端

  • 铁的转运:与转铁蛋白结合的是Fe3+,1分子转铁蛋白可与2分子Fe3+结合。(在血液中,Fe2+在铜蓝蛋白作用下,生成Fe3+)正常情况下,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3%。

  • 缺铁贫时:血清铁、铁蛋白、转铁蛋白饱和度↓

  • 缺铁表现:

    • 精神行为异常:异食癖
    • 易感染:口腔炎、舌炎、舌乳头萎缩、口角炎、Plummer-Vinson综合征(缺铁性吞咽困难)
    • 指甲变薄、反甲(匙状甲)
    • 毛发干枯脱落
  • 实验室检查:骨髓涂片铁染色:铁粒幼细胞↓↓/消失

  • 鉴别诊断:

   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
    血清铁
    血清铁蛋白
    转铁蛋白饱和度
    总铁结合力 不低
    骨髓铁粒幼细胞 -

    慢性病贫血是缺铁、铁利用障碍所致,机体缺铁刺激代偿性铁蛋白↑

再生障碍性贫血

  • 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

  • 病因:病毒感染;化学因素:氯霉素、磺胺类、杀虫剂(与剂量无关),抗肿瘤药(与剂量相关);放射性。

  • 发病机制:CD34+细胞(骨髓干细胞)↓;造血微环境异常;免疫异常:骨髓T细胞↑,T细胞亚群失衡,Th1细胞↑,Th2代偿不足

  • 临床表现:

    • 三系减少=>贫血、感染、出血

      巨幼细胞贫血:VB12缺少,DNA合成障碍,粒细胞、巨核细胞也受影响,三系减少

    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:粒系、巨核系也受影响

    • 无肝、脾、淋巴结肿大

      白血病常有肝、脾、淋巴结肿大

  • 治疗:

    • 对症治疗:输血、控制感染、止血
    • 免疫抑制
    • 造血生长因子:红细胞生成素(EPO)、粒系集落刺激因子(GCSF)、TPO
    • 造血干细胞移植

溶血性贫血

  • 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,可无贫血,称溶血状态

  • 分类:

    • 红细胞自身异常:
      • 红细胞膜异常:
        • 红细胞膜异常:
          •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:遗传性球形、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
          • PNH
        •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:
          • G6PD缺乏症
          •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
        • 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:
          • 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:不稳定Hb病、Hb病、镰刀型红细胞贫血
          • 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:地贫
        • 血红素异常
    • 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:
      • 免疫性:
        • 自身免疫性:SLE、病毒、药物
        • 同种免疫性: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、新生儿溶贫
      • 血管性:
        • 微血管病:ITP、DIC、败血症
        • 瓣膜病: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、人工瓣膜、血管炎
        • 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:行军性血红蛋白尿
      • 生物因素:蛇毒、疟疾、黑热病
      • 理化因素:大面积烧伤,血浆渗透压改变,苯肼、亚硝酸盐中毒
  • 发病机制:

    • 血管内溶血:红细胞再血液循环中遭破坏,释放游离HB。HB与结合珠蛋白结合=>不能从肾小球滤过。游离HB从肾小球滤过=>HB尿。HB被近端小管重吸收,分解为铁、卟啉、珠蛋白。部分铁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在肾小管=>含铁血黄素尿(Rous试验 +)。
    • 血管外溶血:单核巨噬系统肝脾吞噬RBC后,释放HB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。游离胆红素↑。
  • 特殊实验室检查:

    • Ham试验(酸溶血试验):PNH
    • Coombs试验(抗人球蛋白试验):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
    •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:蚕豆病
    • 红细胞脆性试验: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
  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

    • RBC膜骨架蛋白基因异常,导致膜股价蛋白缺陷,细胞膜脂质丢失,细胞表面积减少,细胞球形变,RBC柔韧性降低,被脾破坏,导致血管外溶血性贫血。
    • 脾切除可改善贫血、黄疸,但球形RBC仍存在。
  • 蚕豆病

    • RBC内NADPH、GSH↓,接触氧化剂后,造成细胞膜巯基的直接氧化损伤,并生成高铁血红素、变性珠蛋白(海因Heinz小体)。RBC柔韧性↓,易被脾破坏。
    • 辅助检查:RBC G6PD活性;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;海因小体生成试验
  • 血红蛋白病

    • HB的形式
      • HbA:2条α肽链、2条β肽链
      • HbA2:2条α肽链、2条δ肽链
      • 胎儿Hb:2条α肽链、2条γ肽链
  • 免疫性溶血:

    • 温抗体型:Coombs试验+
    • 冷抗体型:冷凝集素滴度高、冷热溶血试验+
  • PNH

    • 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,血细胞膜上糖化磷脂酰肌醇(GPI)锚合成障碍,从而造成GPI锚连蛋白缺失,导致RBC易被补体破坏,发生血管内溶血。CD55、CD59是最重要的GPI锚链膜蛋白。(RBC、N、M、L膜上CD5559表达下降,可表现为全血减少)

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

  • FAB分型

    外周血 骨髓 其他特点
    RA 难治性贫血 原始<1% 原始<5%
    RAS 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 原始<1% 原始<5% 环形铁粒幼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15%以上
    RAEB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原始<5% 原始5%~20%
    RAEB-t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 原始≥5% 原始20%~30% 幼粒细胞中含Auer小体
    CMML 慢性粒-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原始<5%
    单核>109/L
    原始5%~20%
  • WHO分型

    • 骨髓原始细胞≥20%:
      • 白血病
    • 骨髓原始细胞5%~19%:
      • 5%~9%:RAEB-1
      • 10%~19%:RAEB-2
    • 骨髓原始细胞<5%:
      • RCUD:单系病态造血+环形铁粒幼细胞<15%
      • RARS:红系病态造血+环形铁粒幼细胞≥15%
      • RCMD:多系病态造血
      • MDS-U
      • 5q-综合征
  • 治疗:

    • 支持治疗:输RBC、PLT,防治感染
    • 促造血治疗
    • 联合化疗:RAEB、RAEB-t用蒽环类抗生素+阿糖胞苷联合化疗,其他类型不进行化疗
    • 诱导分化:全反式维A酸

急性白血病

  • 分类

    • FAB分类:
      • ALL:
        • L1:原始淋巴细胞、幼稚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
        • L2:原始淋巴细胞、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
        • L3:Burkitt型:原始淋巴细胞、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,大小一致,胞浆内明显空泡,胞浆嗜碱性,染色深
      • AML:M0~M7
        • M0:急髓微分化型
        • M1:急粒未分化型
        • M2:急粒部分分化型
        • M3:急性早幼粒:骨髓中以早幼粒为主,早幼粒在NEC中>30%
        • M4:急粒-单:原始占NEC>30%,粒30%~80%,单>20%
        • M5:急单:骨髓NEC中原单+幼单+单核≥80%
        • M6:红白血病
        • M7:巨核细胞白血病
    • WHO分类
  • 临床表现:

    • 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:

      • 贫血
      • 发热:本身低热,合并感染可高热。最常见:口腔炎、牙龈炎、咽峡炎;最常见:G-杆菌(肺克)
      • 出血:最常见死因为颅内出血
    • 细胞增殖浸润:

      • DIC,M3最常见
      • 淋巴结肿大,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T细胞急淋
      • 肝脾肿大、胸骨下段压痛
      • 眼眶见粒细胞肉瘤(绿色瘤)
      • 牙龈增生肿胀、皮肤蓝紫色结节:急单、急粒-单
      •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(CNSL):最常见的髓外浸润,因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。治疗:未曾接受照射:照射;无效:鞘内注射:甲氨蝶呤、阿糖胞苷
      • 睾丸白血病:次常见髓外浸润部位,多为单侧无痛性肿大。治疗:双侧照射
    • 实验室检查:

      • 骨髓检查:原始细胞≥骨髓有核细胞的30%

      • 细胞化学检查:

        ALL AML急粒 急单
        髓过氧化物酶MPO、POX - 分化差的原始细胞(-)(+)
        分化好的原始细胞(+)
        (+++)
        (-)~(+)
        糖原染色PAS +++
        成块
        (-)~(+) (-)~(+)
        非特异性酯酶 - (-)~(+)
        不被NaF抑制
        +
        被NaF抑制
        NAP 增加 减少 正常或增加
        Auer小体 - + +
      • 免疫学检查

        • B细胞:CD10、CD20、CD19
        • T细胞:CD2、CD3、CD5、CD7、CD8
        • 单核:CD13、CD14、CD15
        • NK细胞:CD16、CD56
        • 干/祖细胞:CD34
        • 早期髓系:HLA-DR
        • M3(APL):CD13、CD33、CD117、CD9,不表达HLA-DR、CD34
      • 染色体和基因改变

        • M3:t(15; 17)(q22; q12);PML-RARA融合基因,PML:早幼粒白血病基因,RARA:维A酸受体基因
  • 治疗:

    • 一般治疗:
      • 高WBC血症、WBC淤滞:单采过高的WBC+水化+化疗
      • RBC减少:输浓缩RBC
      • WBC减少:入住层流病房,肌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-CSF
      • PLT减少: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
      • 预防高尿酸
    • 急淋化疗
      • 诱导缓解:
        • VP方案:VCR长春新碱+P泼尼松
        • DVP:DNR柔红霉素
        • DVLP:L-ASP左旋门冬氨醯胺酶
      • 缓解后治疗:阿糖胞苷、甲氨蝶呤
    • 急髓化疗方案
      • 诱导缓解:
        • IA:IDA去加氧柔红霉素+阿糖胞苷
        • DA:DNR柔红霉素+阿糖胞苷
        • ATRA:全反式维A酸:M3

慢性髓系白血病

  • 突出表现:肝脾肿大,以脾肿大最突出,可呈巨脾

  • ph染色体(费城染色体)。t(9, 22)(q34; q11),BCR-ABL,编码P210蛋白,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,导致慢粒白血病发生。

    慢淋白血病无费城染色

  • 治疗:

    • 分子靶向治疗: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置
    • 干扰素
    • 羟基脲: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,用药后两三天WBC↓,停用后很快↑

霍奇金淋巴瘤

  • 首发症状:无痛性颈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。转移方式:向邻近淋巴结一次转移。全身症状:周期性发热(Pel-Ebstein热),饮酒后淋巴结痛。

  • 辅助检查:

    • 确诊:首选淋巴结活检

    • 骨髓涂片,找到RS细胞

    • B细胞淋巴瘤可合并抗人球蛋白(Coombs)阳性溶血性贫血

      10%的SLE可合并抗人球蛋白(Coombs)阳性溶血性贫血

    • CT腹部检查

  • 分期:

    • A组:无症状
    • B组:不能原因发热>38℃;6个月内体重下降10%以上;盗汗
    • Ⅰ期:单个淋巴结区域或局灶性单个结外器官受侵犯
    • Ⅱ期:病变累及横隔同侧2个或更多个淋巴结区
    • Ⅲ期:横隔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;脾受累
    • Ⅳ期:广泛性侵犯;肝或骨髓受累
  • 治疗:

    • 化疗:ABVD方案:阿霉素A、博来霉素B、长春花碱V、甲氮咪胺D
    • 放疗

非霍奇金淋巴瘤

  • 非霍奇金淋巴瘤:首发症状:无痛性颈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;转移方式:跳跃转移,更容易结外浸润;全身症状:发热、盗汗、疲惫。
  • 治疗:
    • 惰性:发展慢,化放疗有效,不易缓解
      • Ⅲ、Ⅳ期采用COP、CHOP化疗方案
    • 侵袭性:发作快,以化疗为主,辅以放疗
      • 无论分期,均采用CHOP
      •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经典方案:化疗前加利妥昔单抗R,R-CHOP。

多发性骨髓瘤

  • 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一次增生病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(M蛋白),导致器官组织损伤。根据分泌异常单株免疫球蛋白类型不同,分:IgG型、IgA型、轻链型、IgD型、其他
  • 临床表现:
    • 骨骼损害,骨痛,腰骶部最多见
    • 高钙血症
    • 正细胞贫血
    • WBC↓
    • PLT↓
    • 肾损害:蛋白尿、本周蛋白尿
  • 辅助检查:
    • 血象:RBC排列成缗钱状
    • 骨髓:浆细胞异常增生,浆细胞>10%,CD38+、CD56+
    • 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
    • 血钙↑,血磷正常
    • β2MG↑
  • 治疗:
    • 化学治疗:
      • 初治病例:MPT(美法仑+泼尼松+沙利度胺)
      • 无效改用:VAD(长春新碱+阿霉素+地塞米松)
      • 难治性病例:DT-PACE
    • 骨病治疗:二膦酸盐:抑制破骨细胞
    • 水化、利尿二膦酸盐、糖皮质激素、降钙素:治疗高钙血症

出血性疾病

  • 临床表现:
    • 血管性疾病:皮肤紫癜
    • 血小板疾病:皮肤紫癜、内脏出血、月经过多
    • 凝血功能障碍:深部血肿、关节腔出血
  • 治疗:
    • 止血药物:
      • 改善血管通透性:卡巴克络、曲克芦丁、VC、皮质激素
      • VK
      • 抗纤溶:氨基己酸、氨甲苯酸、抑肽酶
      • 促进止血因子释放:去氨加压素
      • 局部止血药物:凝血酶、巴曲酶、吸收性明胶海绵
    • 促血小板生成:TPO

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ITP)

  • 一组细胞及体液免疫介导的PLT过度破坏、生成受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。特点:巨核细胞成熟障碍、血小板数量减少

  • 脾脏一般不增大

  • 血小板相关抗体(PAIg)阳性、血小板相关补体(PAC3)阳性

  • 治疗:

    • 原则:PLT<30,给予药物治疗;PLT<20,紧急处理,严格卧床,避免外伤;PLT<10,重型ITP

    • 首选治疗:皮质激素。减少PAIg生成;抑制单核-吞噬细胞对PLT破坏;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;刺激骨髓造血及PLT向外周血释放。

    • 一线治疗:丙种球蛋白,用于ITP急症处理、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、脾切除前准备、合并妊娠或分娩前。

    • 脾切除、免疫抑制剂

    • 抗CD20单抗,清除B淋巴细胞,减少自身抗体生成

    • TPO

    • 紧急处理:PLT<20,血小板悬液输注,预防颅内出血

      口腔黏膜血疱见于严重PLT减少,易发生颅内出血


内科学 血液系统笔记
https://zuoguan.netlify.app/2023/11/01/内科学-血液系统笔记/
作者
坐观是只皮卡丘
发布于
2023年11月1日
许可协议